近日,路易斯·辛普森(louise simpson)在午餐时分与赛车传奇阿兰麦克尼什(allan mcnish)相遇。从邓弗里斯(dumfries)到摩纳哥,麦克尼什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

麦克尼什享受跑车和f1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那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比赛,” 他回忆到。

坐在son of a bun汉堡店的板凳上,阿兰·麦克尼什讲述着他最令人犯难的瞬间。那是他职业生涯的制高点,2008年的亚特兰大。在准备上10小时赛发车格前,他把自己的赛车给撞了,而这样的低级失误,在一位举世瞩目的f1车手身上,本是不该出现的。

当赛车重新驶上赛道时,麦克尼什已经落后对手长达两圈。一股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他想到,赛车和60多名车组成员来到美国过上一周的时间,车队已开销数百万美元……

不过沮丧也不是办法。他鼓起勇气,化挫折为动力,在最后三十分钟时间里,超越了领跑者。比赛结束后,他给远在德国的车队老板打了一通电话:“喂,我赢了,不过你看着办吧,车坏了。”

别看这个晒成古铜色的46岁中年人如今在摩纳哥生活得如此悠闲自在,年少时期的他可是靠在老家邓弗里斯(dumfries)卖赛车手套筹钱参加各种卡丁车赛,最后才得以来到这儿来的。

三届勒芒24小时赛冠军,曾经的f1车手,2013年wec(世界耐力锦标赛)年度总冠军——属于他的荣誉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让我好奇的是,这个坚强的苏格兰人是怎样变成世界级的大明星的呢?是与生俱来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是养育了他和大卫·库特哈德(david coulthard,苏格兰车手)的那一方水土?

“脑海里是100%获胜的信念,” 他说。“你必须明白怎样跑好比赛,然后给对手致命一击。”
在被问及是什么书写了他白手起家的故事之时,麦克尼什一边列着那些“精神品质”,一边贪婪地笑了。他拿诸如“无情”、“自私”来形容自己,而不是“速度”、“勇气”一类的陈词滥调。他觉得,速度是别人给予的,而在风险评估的时候,所谓的勇气,也无关痛痒。

麦克尼什和奥迪运动部主管乌尔里希博士交流

 

“那么问题来了,在过弯的时候,我是不是会冒更大的风险呢?” 麦克尼什说。

他列了一些自己所具备的身体条件。因为,双腿在踩刹车踏板的时候需承受一股超过100公斤的力,与此同时,握在方向盘上的双手会受到4公斤的拉力,脖子上也会感受到多达32公斤的压力(由他戴着头盔的脑袋及重力共同组成)。我们还不能忘记,在一段时间内,每分钟170下左右的心跳还会给他的身体造成一些伤害…

然后,是他在200英里的时速下,不顾一切专注于赛车性能的能力。在过去那个数据缺乏的年代,车手们需要做的是记住他们在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在比赛结束后将其反馈给工程师。现如今,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车手和工程师之间得以实现赛车信息的实时分享,因此大家更多的就专注于如何适应牵引力控制、引擎迈普和混合系统了。

麦克尼什描述了车手与工程师之间的微妙关系,为了平衡工程师所读取到的数据信息和他的自我判断,车手们往往需要承担最终的责任。

“我和我的工程师团队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婚姻,” 麦克尼什说。“每年,我和工程师们待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我妻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还长。”

决策者一旦掌握了以上的能力,他们往往就会开始积攒一些管理方面的技巧。一名标准的f1车手,代表着身后那150人左右的团队,是他们的领导者。他需要带动赛车以及团队朝明确的方向发展,这一能力对他的成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他想的是这边,而我想的是另一边,” 麦克尼什回忆起他和工程师之间的一次争执。“然后我说‘有本事就说服我,我是你的人,然而我无法接受你的观点’。争了差不多两分钟的样子,工程师做出了让步:‘我无话可说,因为连我自己也无法相信它’。所以最后他就取而代之,采纳了我的意见。”

退役之后,麦克尼什仍活跃在f1围场

 

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的支持,麦克尼什也无法具备这些全面的能力。

他坦诚地讲述着父母为了供他开赛车损失了多少情感和财力。在自己15岁的时候,麦克尼什就和父母分开了,他把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为“父母因为丧失了周末的休息时间而蒙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开车接送他来往于英国各地跑卡丁车赛,而且在平日的夜晚,还要帮忙拆车、检查然后修理。

大量的投入让麦克尼什家走投无路,就在他们举步维艰的时刻,尼格·曼塞尔(nigel mansell)把自家的房子给抵押了,然后赞助了他。

“如果当时尼格没有那么做,估计我父母就得睡在汽车后备箱里了,” 麦克尼什说。

一边啃着自己的熔炼蓝芝士汉堡,麦克尼什一边回忆起了让他印象最深的三场比赛。

1982年,他在莫克姆(morecombe)的灰色海滩小镇拿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冠军。我能想象到那个画面,一个稚嫩的12岁男孩,在万众瞩目中举起那个小小的奖杯,微笑着。也正是那一次,他坚定了自己将来无论遇到什么,都要有坚持不懈朝胜利进发的信心。

第二场比赛,是2013年他在中国的最后一战,那一次,他加冕了世界耐力锦标赛(wec)的年度总冠军。我能感受到他那种“无情的”驾驶风格,决不走什么捷径,也决不让让头一年的“失利”重蹈覆辙。最后带着胜利光荣隐退,他的那份轻松,如今我也感受到了。

第三场,是1998年的勒芒24小时,一场改变他职业生涯的比赛。他驾驶着保时捷在黑暗中前行,就在与丰田的厮杀进入白热化阶段之时,赛车出现了技术故障不得不被推回维修站。凌晨6点,维修站里的他想到了失败,因为30秒的时间足以让一场胜利从自己的指尖溜走。但他没有放弃,重振旗鼓,最后拿下了比赛,实现了惊天大逆转。28岁的麦克尼什重新站了起来,丰田f1车队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是勒芒24小时——这场对人类耐力极限的考验,成就了他。但麦克尼什不是只有这么一个勒芒冠军,他一共拿了三个。

因其开放性的规则,勒芒24小时赛在民用车的技术测试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拿奥迪来说吧,他们的赛车和民用车之间就已经实现了一对一的整合。v16(16缸)引擎的年代已经远去,如今的赛车,都搭载着轻量级单涡轮增压的v6引擎,它耗燃料更少,效率更高。诸如内燃机系统、直喷以及混合动力系统什么的,也都在勒芒这条赛道上试验过。

随着科技的进步,赛车界的许多环境还有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小的缓解。虽然有着政府的支持,车迷们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然而像formula e这类环境友好型的赛事还是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可;红牛f1赛车上安全挡(安装在车手头部前方的保护装置)因为“长得丑”也遭到了嫌弃。

“有些车迷喜欢站在审美的角度看一样东西,我觉得吧,用积极的眼光回头看看过去所谓 那些危险,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 麦克尼什说到。

麦克尼什欢迎一切安全方面的革新,因为他已经不止一次经历了身边的“战友”们因为头部受伤(通常是反复型的脑震荡)而退出比赛的场景。他回想起自己第一次驾驶f1赛车的那时候,肩膀被卡在驾驶舱内,而重力在戴着头盔的脑袋上所制造的压力,让他非常难受。
“开完20圈,我感觉脑袋像是掉下来一样,” 他说。“我就像是一只打盹的狗,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死亡,在赛场上是非常常见的。

直到1994年伊莫拉的那个黑色周末、不是一个而是两个f1车手(艾亚顿·塞纳和罗兰德·拉岑伯格)丧失生命之后,赛车界才把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他们重建了gpda(大奖赛车手协会),把座舱加至与车手头部相当的高度,轮胎也做了改进。为了减少耳垂至肩膀之间的颈部肌肉压力,头盔也变轻了许多。在医疗方面,他们也做了不少的投资。回顾32年职业生涯还有那些倒霉的日子,麦克尼什觉得,是这些改革,挽救了他的生命。

2011年勒芒24小时,麦克尼什遭遇重大事故

“如果没有这些改革,现在的我可能只有五英尺高,或者,我根本就不会在这里了,” 他说。

我在想,赛车技术的进步会不会让制造商取代车手个人占据主导地位。而对麦克尼什而言,两者的界限并不明显,最棒的车手,自然而然就会最棒的制造商、工程师、技师还有队友所吸引。

“会有那么一段时间,你呆在一支最好的车队里,和他们一起经历夺冠的美好时光,” 他说。“其他人都是你们的追赶者。这是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在足球比赛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比如切尔西取代了曼联,然后半路杀出个莱彻斯特。”

嚼着大薯条,麦克尼什向我们描述了自己在2013年退役之后担任的那些角色。

首先,他为自己的老东家——奥迪(同时还拥有杜卡迪和兰博基尼)出任品牌推广大使及决策建议者。

然后,他还是bbc的一名评论员。尽管,bbc作为英国赛车以及f1的主流媒体,但近来还是出现了不少有关其撤出f1电视转播的争论(2016赛季,bbc radio 5live会有广播报道,而channel 4则会播一些赛事集锦)。他说,这是一份很有趣的工作:“现在,你是在围场里侃侃而谈那些伴随自己成长的人们。而以前在家里,只能朝着电视机大喊大叫。”

最后,他还是英国两位赛车界未来之星——福特gt的哈利·廷克内尔(harry tincknell)和f2的冠军迪恩·斯通曼(dean stoneman)的经纪人。后者与睾丸癌不断抗争的精神让他赞不绝口。

“当迪恩没多少力气跑比赛的时候,他去参加了英国海上摩托艇,还拿到了冠军,” 麦克尼什说。“他证明了自己就像石头一样坚不可摧。”

在管理方面,他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多种多样的:经纪人、顾问还有专栏作者。有时,在一场糟糕的比赛过后,他需要半夜起来接听电话;其他时候他要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一切指点,麦克尼什说他有点透支了。

“这已经不只是本职工作这么简单了,”他说。“这就像是站在镜子前,然后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一样。”

在职业生涯中,麦克尼什一共获得了三次勒芒24小时冠军

 

在互相说了告别之后,我沿着hercule港走回家,一路上看到了不少为了即将到来的f1摩纳哥大奖赛而加班加点拼着一个巨大金属拼图的工作人员。两个小时的采访还时不时在脑海里回荡着,我想着那些在麦克尼什夺冠之路上助他一臂之力的人们:比如说像邓弗里斯的老乡大卫·莱斯利(david leislie)和赛车传奇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杰基·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这样的导师,还有他的家人——他的爱妻kelly,他的两个孩子,还有他的父母。

用麦克尼什自己的话来说,在通往f1的路上,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麦克尼什的2016 f1摩纳哥大奖赛小贴士

摩纳哥大奖赛是世界上最出名但最鲜为人知的f1赛事,它像一场比赛却又像是一场娱乐的盛宴。背着范思哲包包,大口喝着香槟的车迷们拿着望远镜在阳台上看着楼下的跑车呼啸而过。他们还能看到著名的f1车手们在这条最狭长的赛道上一决高下。

“摩纳哥这条赛道没有留下任何空间给车手们犯错,” 麦克尼什说。“如果你不是百分百的专注,你肯定就要撞了。”

虽然有时候和其他赛车避免不了会有一些摩擦,但赛道的狭长意味着车手只要有一丢点的失误,就会上墙。至今摩纳哥大奖赛还保持着完赛车辆最少的纪录(1996年只有3台车完赛)。这条赛道需要车手们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媒体们似乎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每家赞助商都想来到摩纳哥,所以你就把很多时间花在了照相上,挥挥手、再微笑微笑什么的,”麦克尼什说。“当你想集中注意力跑比赛的时候,这些或多或少会让你分心。总而言之,过去的一些比赛结果,还是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尽管摩纳哥大奖赛有许多不可预测的未知性,麦克尼什还是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他的一些想法。在gp2里,他提到了前途无量的红牛车手、法国人皮埃尔·加斯利(pierre gasly)。而在f1当中,他最喜欢的是”摩纳哥老乡“尼科·罗斯伯格(nico rosberg),这家伙在摩纳哥赢了好多次,而且近来还连拿了六个分站冠军。

“尼科正处于巅峰时期,几乎看不到有谁能轻易打败他,“ 他说。”要说有,那个人会是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

 

大家一定要记得在bbc 5live上关注麦克尼什对2016赛季摩纳哥大奖赛的点评哦!

 

(本文来源independent网站,原作者louise simpson。中文版由故事主人公allan mcnish授权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谢谢咯~~~)

0
赛道时光,吃嘛嘛香

发表评论